车内空气质量不能成为监管盲区 加快弥补车内空气质量监管漏洞 |
 一直以来,我国车内空气质量一直处在“三无”状态,国家强制标准的阙如,导致车内空气污染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很大威胁与危害(wēi hài)。对此,业内建议,尽快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国家强制标准、完善汽车质量投诉举报快速处理和反馈(fǎn kuì)机制,弥补监管漏洞(weak points)与监管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车内空气质量一直处在“没有办法规、无强制标准、无监管”的状态,众多车主对于新车内扑鼻的异味只能忍耐。一项调查研究(research)结果显示,有93.4%的车主表示关注过车内空气质量问题(Emerson),而车内空气质量也成为近来消费者(Consumer)投诉的热点问题之一。(6月1日《经济(jīng jì)参考报》) 曾不止一次听人说过,某人买了新车,车内异味扑鼻,令人作呕。据专家介绍,车内空气污染物的成分较为复杂,其中苯、甲基苯(methylbenzene)、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aldehyde)、乙醛、丙烯醛等物质对人体的危害较为严重。但我国对车内空气污染缺乏应有的重视,环境保护部曾于初发布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向相关单位征求意见,并明确了一大批有害物质的限量值标准,但事情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国家强制标准一直没有出台。 车内空气质量国家强制标准的阙如,导致车内空气感染难以得到有效抑制,比如奔驰、宝马、奥迪早在2013就被曝出“沥青阻尼片含有有害物质”。国家质检总局也曾要求这三家公司(Company)自查,但最终不了了之。据了解(Find out),一些知名车企在发达国家使用高分子树脂(Resin)材料和橡胶(Rubber)等材料制作阻尼片,而在我国却用沥青来替代(用一物质代替另一物质(多为强者取代弱者的地位))环保材料,一些车企存在国内外两套标准的问题(Emerson),导致国外新车比国内新车好的现实困境,这都是没有国家强制标准予以约束的结果。一些国内车主,好不容易攒钱购买了一辆新车,开车上路,却如同让自己及家人置身于封闭的“毒气室”。 新车车内的空气污染,成了使用者的“健康杀手”,给公众健康带来了很大威胁与危害(wēi hài)。南通环境检测中心是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的检测,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简单地说,了解环境水平,进行环境监测,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南通环境检测中心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包括物理手段、化学手段、生物手段。南通空气检测新装修或新进家具的房子尽量通风。检测时,对采用自然通风的民用建筑,门窗关闭1小时后进行检测,“氡气”则应在对外门窗关闭1小时后进行检测;对采用中央空调的,应在空调正常运转的条件下进行检测。可以说,车内空气污染是经制度(institution)漏洞“渗入”,其中一种程度上说,国标的阙如就是车内空气污染的“制造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监管上的重大漏洞与盲区(blind spot),亟待予以弥补,在公众生命健康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相关部门拖延推托,就是在当车内空气污染的帮凶,是漠视公众生命健康权益的严重失职行为。 相关部门应该将监管触角强有力地伸向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检查并测试),尽快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国家强制标准、完善汽车质量投诉举报快速处理(chǔ lǐ)和反馈(fǎn kuì)机制,对于市场(shì chǎng)上的新车的车内空气质量进行常态化的检测与发布,让公众清楚了解(Find out)车内空气质量信息等等,弥补监管漏洞与监管缺失。这样才能给车内空气质量把好关,才能堵住车内空气感染的“渗入点”,才能保护好公众健康,尽好监管责任(zé rèn)。
|
|
上一条:地砖的种类有哪些? 下一条:百户家庭空气质量合格率不足七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