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 应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 |
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在我国投入运行的环境污染防治设施中,大约有1/3能正常运行,有1/3不能正常运行,有1/3根本不能运行。至于能正常运行的污染防治设施中有多少能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没有进行过进一步的调查。但是,这三个1/3已足以告诉我们一个严酷的现实,那就是我国有接近2/3的环境污染治理投入未能充分发挥效益。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损失和浪费! 为什么会有2/3的污染防治设施不能正常运转呢分析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技术方面的原因,即这些污染防治设施所采用的工艺不合理、产品质量低劣或工程质量差而引起的;二是非技术方面的原因,也就是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模式不合理而引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非技术原因是现阶段导致污染防治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的更主要原因。 现行的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模式有两种:一是排污企业建设的污染防治设施是由企业自己负责运行管理;二是公共性的污染防治设施如城市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是由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进行管理。这两种模式存在着不利于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的种种弊端: 其一,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的费用是由企业负担,公共性的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的费用是由政府负担,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政府这都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设施运行越正常其运行的费用越多,因此,如果不是有较强的环境意识,或有效的监管措施,一般都不会主动使设施正常运行。 其二,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没有引入企业运行模式,对设施运行管理的单位或个人来说,仅仅是在运行设施,而不是在进行企业营运,不进行成本效益核算,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难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来保障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 其三,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的个人或单位,目前没有进行资质方面的认可管理,有相当一部分的单位和个人,对所管理的设施的工作原理,相应的业务知识都不懂,业务素质很差,根本不具备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的能力,当然也就不可能保障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了。 面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全面的改革,建立新的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的模式,把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推向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实现这“三化”将有利于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转,发挥环境保护投资效益,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把环保产业的发展领域由过去的产品生产、工程建设领域进一步扩大到了设施的运行管理领域,增加了环保产业的发展空间,同时更适应了市场机制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实现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客观条件。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经济规律已经开始在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发挥重要的支配作用,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因此,实现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能为社会环境所认可。 其次,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的环保企业,它们不但有能力进行环保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环保治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也有能力进行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的专业化管理。再次,我国有部分地区和部分环保企业,已经进行了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管理的尝试,通过与排污企业签订设施的运行管理合同,进行有偿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实现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已有了实践的探索和经验的积累。 那么,应该如何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呢?笔者认为,应该采用政策引导,逐步推进,规范管理,全面实施的方针,具体可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应该做好宣传,使企业明确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也是今后环保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引导企业积极地、自觉地以企业经营的方式参与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活动。政府部门也应制定一些有利于促进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政策,对已基本具备条件的企业颁发设施运营资质证书,鼓励企业从事这方面的活动,逐步摸索推进这项工作的办法和措施,为下一步对这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积累经验。 第二步是在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已有一定规模和程度的基础上,制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规范化的政策,要求全面实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即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与排污企业分离,由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专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实行有偿服务,专业化的管理公司和管理人员必须取得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资质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这样,就可以改变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的无序状态,把这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有序化的轨道。充分发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效益,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
|
上一条:环境污染防治法的立法原则是什么? 下一条: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报告中臭气浓度是如何测量的? |